• 首页
  • 博客app下载软件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产品展示

    你的位置:博客app下载软件 > 产品展示 > 儿科医院薛红欣医生:孩子总是故意做“鬼脸”,教训了也不听?

    儿科医院薛红欣医生:孩子总是故意做“鬼脸”,教训了也不听?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8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    “挤眉弄眼”不是病,是孩子的坏毛病,不用治疗……

    在抽动症门诊里,我们发现持这种观念的家长不在少数,经常有抽动症患儿家长反映“孩子之前经常眨眼扭脖子,我们只以为他是故意的,后来越来越严重后,才反应过来他可能是生病了”。

    眨眼本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,但频繁的眨眼,且这种眨眼表现为“不自主的、反复的、快速的、无目的的肌肉抽动”,且伴随有眼睛不适,或者皱鼻子、扭脖子等其他症状时,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,孩子可能不是调皮,可能得了一种叫做“抽动症”的病。

    什么是抽动症?

    抽动症,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,从其定义来看,这种疾病并不简单,其病因病机目前还没完全研究清楚。但临床提示抽动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,有感冒后诱发的,有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诱发的,有家族遗传的,有受到惊吓后诱发的,也有因家长或老师教育严厉诱发的,相当一部分有抽动症状的孩子学业成绩比较优秀。

    展开剩余74%

    抽动症的诊断目前缺少特异性检查化验,属于临床描述性诊断,需要依靠有经验的医师综合孩子的情况进行诊断,所以该病的误诊率也相当高,比如频繁眨眼的孩子容易误诊为“结膜炎”,频繁清嗓子的孩子容易误诊为“慢性咽炎”,这些孩子经过常规治疗抽动症状未得到改善,症状迁延或加重,最后经专科医师诊断为“抽动症”,给予正规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。

    抽动症需要治疗吗?

    根据临床情况,一般抽动症状持续不缓解的,症状反复出现,抽动程度较重的,经常规治疗效果不好的,这几种情况要引起注意,及早正规治疗。

    抽动症会不会自己好?

    临床研究表明,抽动症有一定的自愈倾向,但随着社会进步,电子产品普及,孩子学习压力增大,各种零食小吃的出现,这种自愈率在下降。如果孩子刚出现症状,又能找到明显的诱因,可以先观察,避开这些诱因,加强生活管理,暂时不临床干预。

    不过,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,当发现孩子存在“挤眉弄眼,皱鼻子,扭脖子,清嗓子”等异常表现时,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神经科或者找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就诊。若孩子是需要医生干预的,那么正好可以让孩子的病情尽早治愈,避免做过治疗黄金期。若孩子不需要临床干预,你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生活指导,有利于孩子尽早的康复。

    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和情况

    抽动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

    01

    个性发展问题

    “4~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,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。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,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。”专家表示,“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、老师批评、同学嘲笑,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。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,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,会影响人的一生。”

    02

    记忆与注意缺陷

    专家用儿童神经心理成套量表测试30例抽动症患儿,提示有空间记忆力缺陷,专家通过进行事件相关听觉诱发电位及测验发现,抽动症患儿特殊注意缺陷及视觉注意广度损害。

    03

    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

    随年龄的增长,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,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,如荣誉感、责任感等。专家指出:“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,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、同伴的交往,产生自卑感、社会退缩、行为不成熟、社交障碍、 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,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。”

    04

    引发学习困难

    专家解释说:“经常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,容易使孩子注意力分散,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,日久则影响记忆力,造成学习落后,成绩下降。”

    05

    睡眠障碍

    虽然说很多时候在睡觉之后孩子的症状会消失,但是抽动症的孩子会出现频繁的夜惊、梦游和梦呓等。

    06

    行为冲动

    不管做什么事都比较冲动,做事不经过大脑考虑, 经常会做出一些危险动作(曾经有人调查抽动症的死亡率很高)。

    发布于:江苏省

    上一篇:没有了

    下一篇:没有了